一、班會課的起因:
我是一名政治老師,在講哲學“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”時,,我在課件中插播了一段視頻《李劍英——生死16秒》,。本來設(shè)計的非常好的課堂效果,,卻被一陣不和諧的譏笑聲打亂了,。當畫面播到軍區(qū)政委說,“李劍英曾經(jīng)說過,,當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發(fā)生沖突的時候,,當祖國人民需要的時候,我會毫不猶豫地選擇犧牲和奉獻,?!边@時候?qū)W生在下面嗤笑了起來,聲音不大,,但是已經(jīng)足夠讓我非常生氣了,。但是憤怒之余不得不想如何從正面引導他們呢?來不及想更多,,我闡發(fā)了如下觀點:每個人的價值觀不同,,人生選擇自然就會有很大的差異,李劍英之所以感動中國,,是因為他在危難時刻選擇了放棄自己僅有一次的生命,,而選擇了保護人民的生命財產(chǎn)。道德水準有高下,,我們可以成為不了這樣的人,但是如果面對這樣品德高尚的人,,你的心中沒有敬仰,,沒有感動,那么這就不是一個道德水平高低的問題了,,而是你有沒有人性這個做人起碼的準則了,。
這節(jié)課過后,我的心里久久不能平靜,,反觀周圍的學生,,這些90后的孩子,這代被大家投入了太多關(guān)注的孩子,,有些問題的存在是非常普遍的:情感冷漠,、太過自我,少有感恩,。想著這些,,不由讓我想起了一首歌:感動天,感動地,,為何感動不了你,!因此我決定上一節(jié)班會課,題目就是:感動天,感動地,,是不是也能感動你,。
二、班會課的準備:
第一步,,請同學自己回去收集資料,,一個人、一件事是如何感動了你,。第二步,,老師做課件。我把案例分了三類,,第一類:大愛無疆 比爾·蓋茨,、巴菲特等宣布裸捐;第二類,,素民善行白芳禮,、最美洗腳妹劉麗等無私捐助學生;第三類,求學之路 大西北的孩子艱難求學的圖片,。
三,、班會課的組織:
在開班會之前我就在想,班會如果以感動開始,,再以感動收場是沒有太大的意義的,。讓學生心里能夠有感動之情,對社會,、對父母有感恩之心當然很好,,但是更重要的是如何讓他們學會傳遞愛,在生活中也能感動別人,。讓我們的孩子不僅心中有愛,,而且學會表達愛,才能把這場愛的接力一直傳遞下去,。所以對于搜集到的資料我是這樣用的,。
在第一類案例展示完之后,我給同學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:關(guān)于這些名人裸捐的事情是不是有同學這樣想,,如果我有那么多錢,,我也捐?果然下面同學大聲呼應(yīng),。好,,我說,看來大家都是有愛心的,,但是你有沒有愛的能力呢,?我們想幫助別人,,可不要只在這里感嘆心有余而力不足啊。能夠幫助別人的人是讓人敬佩的,,如果你真的想幫助別人,,就要讓自己做有能力的人,要愛更多的人,,就要有更大的能力,。
第二類案例展示之前,我給同學提出的問題是:是不是只有那些財富榜上的名人才有能力幫助別人,,同學們積極響應(yīng)都說不是,。然后給我列舉了很多班級和自己周圍讓人感動的事例。討論的非常熱烈,。我表揚了班級樂于助人的同學,,然后展示了白芳禮、最美洗腳妹劉麗等人資助學生的視頻,。同學們都非常感動,,然后我接著問,我們看過很多資助貧困家庭的,,但是更多的社會人士會資助學生,,大家有沒有想過原因是什么。有同學說是因為學生沒有經(jīng)濟來源,,有的說是因為自己小時候家貧使得上學的理想沒有完成,。在表揚他們能站在別人的立場上思考問題的同時,我覺得更應(yīng)該傳輸給他們正確的價值觀念:你們是國家的未來,,梁啟超講“少年智則國智,,少年富則國富,少年強則國強,,少年獨立則國獨立,少年自由則國自由,,少年進步則國進步,,少年勝于歐洲,則國勝于歐洲,,少年雄于地球,,則國雄于地球?!边@種資助,,很大程度上寄予了他們對你們的期望。希望大家能好好學習,,真正能夠承擔起國家的未來,。
第三類圖片就是大西北的孩子艱難求學的場景,,剛才還群情激昂,這會兒教室里卻一下子安靜了下來,,不時有女同學偶爾擦一下眼睛,。對此,我提出的問題是:他們生存尚且艱難,,但是卻拼命讀書,,我們呢?在衣食無憂的溫暖港灣里我們卻把這種生活視為平常,,在這種生活里,,我們變得麻木,我們的心變得冷漠,,因為我們得到的太多了,,所以難得感動,更無所謂感恩,,我們不需要付出什么就能每天動則出輿入輦,,食則肯德基、麥當勞,,穿即耐克,、阿迪,可是我們還是會感到空虛,、無聊,,想想他們,看看我們,,除了感動,,我們是不是該做些什么,為了他們,,也為了我們自己,。
最后我讓同學們根據(jù)這節(jié)班會課總結(jié)自己的收獲。有的說:如果心里沒有太陽,,就不可能帶給別人溫暖,。有的說:愛需要能力,要做有能力的人,,愛更多的人,,需要有更大的能力。有的說:每個人都做小太陽,,我們的世界會更加溫暖,、明亮。我建議他們把這些作為班級文化建設(shè)的主題,,滲透在班級活動中,。
四,、班會的后續(xù)效應(yīng):
開完班會,我們班原來有一個接受政府資助的孩子找到我,,說,,老師我一定努力學習,爭取將來做一個能夠幫助別人的人,。在這之前我知道其實他心里挺自卑的,,因此我對他說,愛心就像火炬,,需要我們把他傳遞下去,。我們今天坦然接受別人的幫助,是我們有胸懷,,將來我們回報社會,,是我們懂得感恩。
如果說一個孩子有所改變是偶然,,接下來我們班同學的表現(xiàn)卻讓我收獲了一個大大的驚喜,。三月份學校組織學雷鋒活動,我們班同學在網(wǎng)上找到了一些西北和西南地區(qū)學校的聯(lián)系地址,,自己從家里帶來了衣服,、書、本,、筆等很多東西,,到郵局寄給了那邊的孩子。有些同學還收到了西部學校寄來的卡片,,在班會課上,,他們非常激動地表達了他們的心情,很多人說第一次體會到幫助別人是這樣幸福的感覺,。
這件事讓我特別感動,。由此,我對90后的孩子有了新的認識,,其實他們同樣是內(nèi)心有愛,,胸中有情,只是他們成長在中國改革開放日見成效的時代,,父輩,、祖輩們都窮怕了,,所以自己小時候受的苦都不想孩子再忍受,。因此只要是自己能給的都一股腦地給了孩子。他們得到的太多而不需要付出,,所以他們不知道如何表達自己,,這讓他們看起來顯得冷漠,。當然他們的自我意識太強了,以至于讓他們忽略了周圍人的感受,,但是我們也不能只說他們自私,,他們只是還沒有學會如何擔當。而這些正是我們教育工作者應(yīng)該做的,。
路還很長,,一次班會課也許還不足以在孩子們心中建立起堅定地信念,但是在幫助別人的過程中,,感受到別樣的幸福,,我相信,有一天他們一定會像太陽一樣,,給更多的人帶來溫暖,。
注:下面是我班學生給西部地區(qū)學校郵寄東西后收到的那邊寄來的卡片,還有我們班同學一起寄東西的郵單,。有很多,,這里只照了其中一部分的照片。
政治組劉芳老師該篇文章發(fā)表于《班主任》雜志2011.9期
(責任編輯:內(nèi)部辦公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