學(xué)會覺察,、接納焦慮,,嘗試與焦慮對話,與焦慮和平共存,,平衡焦慮的生活,,是每一位家長的修煉之道。
一,、人人皆有焦慮
焦慮是我們身體的一部分,,一直陪伴著我們的成長。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,,只要我們在,,焦慮就一直存在。焦慮能提醒我們專注,,給予我們動力,,減少我們出錯,也可以助力我們成功,。目前我國正處于社會升級轉(zhuǎn)型期,,又遇上新冠疫情等危機,大環(huán)境的變化總在提醒著我們:焦慮已逐漸成為最普遍,、最正常的現(xiàn)象,。曾有人告訴我:“ 不知道自己會在什么時候,、什么地方突然消失在這個世界上?!痹捳Z中滿滿的焦慮,。焦慮真的無處不在,卻又合理存在,,換句話說,,我們是社會集體“焦慮綜合征”,人人皆有焦慮,。身為人父,、人母的我們,更是無法置身事外,。
二,、覺察焦慮
日常會有這樣一-些畫面,在其中我們看到了焦慮,。當我們連續(xù)五分鐘獨自發(fā)表看法,,孩子沒有回應(yīng)時,表明我們焦慮了;當我們催促孩子改變某個行為,,孩子越催越慢時,,表明我們焦慮了;當我們?yōu)楹⒆影才藕靡惶煊媱潱⒆訜o動于衷時,,表明我們焦慮了,。其實我們期望任何改變的背后,都會有或多或少的焦慮,。在孩子沒有朝我們所期待的方向開始改變時,,我們會不經(jīng)意間說話聲調(diào)上揚,心跳急促,,對孩子指手畫腳,,甚至面紅耳赤,摩拳擦掌,,有時還會伴隨食欲或睡眠改變,、注意力障礙、易激惹,、精力減退等,。曾有家長說:“那一刻, 手撕孩子的心都有了,別家的孩子總能做好,,為何偏偏就自己的孩子恨鐵不成鋼!”是的,,此時我們可以坦然地說:“我們看到了自己的焦慮?!边@是一個很好的信號,。
三,、學(xué)習接納焦慮
邀請大家思考這樣的畫面:如果孩子,上課走神,,總是注意不集中,,您會怎么辦?如果孩子在校總是違反紀律,,屢教不改,,您會怎么辦?如果孩子突然出現(xiàn)了攻擊性行為問題,您會怎么辦?如果孩子回到家里不愛說話,,躲在房間,,您會怎么辦?如果孩子凡是重大考試都會發(fā)揮失常,您會怎么辦?遇到以上情況,,很多時候我們著急管控孩子的行為,,總是焦慮地教給孩子生活的道理、正確的做法,,卻忘記了面對孩子的情緒,。試想一下,在一個只講道理的家庭中,,往往是我們講贏了,,孩子卻受挫了,我們“贏了孩子”并不代表“贏得孩子”,,孩子習得的溝通模式或是“沉默”或是“爆發(fā)”,,今后他在面對人際交往、社會適應(yīng)問題時很容易出現(xiàn)問題,。一些家長在跟孩子談話時,,認為“我很懂孩子,我把自己都說得感動了,,也把他感動了”。但是,,為什么談完了,,孩子仍然我行我素?為什么沒有用呢?曾經(jīng)我們習慣于扮演孩子的旁觀者、控制者,、挑戰(zhàn)者,,然而我們對孩子的阻力越大,孩子的反抗力便越大,,問題的反彈情況也越發(fā)嚴重,。正如現(xiàn)在熱議的孩子使用手機問題,很多孩子過度迷戀手機,,家長越是不當?shù)膹娂庸苁?,越是嚴重破壞親子關(guān)系,,導(dǎo)致孩子叛逆期延長??梢娛謾C問題只是表層,,真正的問題是親子互動模式。其實,,當孩子出現(xiàn)不良行為時,,對家長而言,可能只是一次錯誤事件,,但對孩子個人而言,,常常是一次心理危機。這時他會產(chǎn)生后悔,、內(nèi)疚,、恐懼等復(fù)雜的情緒,出于自我保護的本能,,可能會走極端,。所以在孩子犯錯時,先面對他們的負面情緒,,給予人文關(guān)懷,,待情緒穩(wěn)定后再來批評教育,恰當?shù)慕逃C為生機,,可以創(chuàng)造春風化雨般的神奇,。因此,在心理輔導(dǎo)時,,我往往會強化一個中間環(huán)節(jié),,那就是接納。作為家長,,要接納孩子只是孩子,,接納孩子問題的出現(xiàn),接納自己對孩子問題的焦慮,。沒有接納,,就沒有有效改變的可能。如何才能更好地接納呢?如果說默念三遍“親生的”無效的話,,不妨培養(yǎng)一種思維模式:學(xué)會把問題和行為區(qū)分對待,。事實上,每一個孩子都有一定的問題行為,,但并不代表他是一個問題孩子,。看懂孩子背后的需要,理解他的感受,,并把行為和人區(qū)分看待,,這一點很重要。我們要傳達給孩子信號“盡管我不贊同你這個行為,,但依然接納,、尊重和愛著你這個人?!币虼?,在策略上,家長在管控孩子行為時,,要先關(guān)注其心理需求,。
心理學(xué)家馬斯洛提出的需求理論認為,人類的需求像階梯一樣從低到高按層次分為五種:生理需求,、安全需求,、社交需求、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(xiàn)需求,。通過這個理論,,我們可以很好地解釋孩子行為問題的原因,并給予接納,。如果孩子頻繁出現(xiàn)攻擊性行為,,會不會是在獲取安全的需求?還是說他的社會需求和尊重需求受到了挑戰(zhàn)?準確關(guān)注其心理需求,才能準確定位教育方向,,避免其更高層次的需求得不到滿足,。當我們看到了焦慮,看到焦慮背后的心理需求時,,便能順其自然地接納焦慮,,帶著焦慮與孩子的成長前行,這種狀態(tài)是最佳的,。在這里作一個小提示:當你教育孩子時,,如果發(fā)現(xiàn)自己或孩子激動、憤怒,,請學(xué)會冷卻停下來,, 不對事,好好傾聽,,不著急說話;或者嘗試空間分離(自然地暫停對話,走到另一個房間去),,讓身體放松,,情緒轉(zhuǎn)換,默數(shù)呼吸,,做蝴蝶拍放松操,,讓心理從事件中抽離,,待雙方平靜下來再談。換句話說,,接納便是按下暫停鍵,,停一停,緩一緩,,從而理清混亂的思緒,。
四、與焦慮對話
以前對孩子的養(yǎng)育責任就是吃飽,、穿暖,,生理上不生病就好。但現(xiàn)在標準不同了,,當代孩子的個性化需求得到前所未有的最大化關(guān)注,,這就要求我們對孩子有更多關(guān)注、更多關(guān)愛,、更多尊重,、更多參與。無論是家長還是老師,,應(yīng)該主動培養(yǎng)新型的關(guān)系,,即要成為孩子的陪伴者、共情者,、支持者,。下面分享四條“與焦慮對話”的溝通模式。第一,,多表達“我向信息”,。從告訴孩子“你應(yīng)該怎么做”“你一定可以的”“你的能力不會比別人差”到“我想你可以嘗試怎么做”“我愿意陪你一起努力”“我們一起來看看如何拉近距離”( 理由:“我向信息”讓人更易于接受,沒有強迫感)第二,,多表達共情,、同理。先理解孩子的情緒情感,,然后向孩子表達出你的理解,,而不是用自己的經(jīng)驗來理解事物。告訴孩子“我感受到了你的情緒,,我和你的情緒待在一起”,,不去評判。(理由:孩子感到被理解,,情緒得到了釋放,,就能迅速恢復(fù)理智)第三,多尋找例外的資源。幫助孩子尋找曾經(jīng)或當下的閃光點,?!霸谑裁辞闆r下你沒有遇到這個問題?”“什么時候面對問題時你會顯得沒有那么糟?這時候有哪些不同的情況發(fā)生了?當時你是如何做到的?”(理由:相信孩子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,探索孩子的積極潛能)第四,,多借助一致性溝通,。一致性溝通模式可以簡化為“陳述事件一表達感受一解釋感受一提出希望”。如,,“當 我看到你做作業(yè)那么馬虎時,,我很擔憂,因為已經(jīng)提醒你很多次了,,你卻越來越馬虎,,我希望以后你能慢慢改掉壞習慣?!?理由:解釋自己的感受,,會將無效溝通轉(zhuǎn)化為有理有效的溝通)
以上是一些與孩子溝通的技巧。其實,,話說對了,,孩子感到安全,可以講出擔心與困難,,家長的焦慮可以降低;若說不對,,孩子覺得難受,寧愿沉默和偽裝自己,,家長的焦慮自然升級,。除此之外,家長還應(yīng)知道,,比語言更重要的是關(guān)系,,在沒有找到問題的解決方法前,最先維系的仍是親子關(guān)系,,關(guān)系大于方法!當孩子覺得我們是支持而不是壓力,,他在成長道路便有話可說、有路可退,、有家可回;當我們覺得孩子是陪伴而不是挑戰(zhàn),,我們與孩子就能彼此溫暖,彼此照顧,,共同面對困難,。在教育這條道路上,孩子值得我們持續(xù)去“焦慮”,,帶著焦慮持續(xù)努力,。往后余生,,我們一起慢慢修煉吧。